'); })();
關于我們的筷子曾經也有老外好奇“為什么中國人不用金屬筷子,這樣可以保護更多森林?”還有老外在評價中餐竹筷說道:手指不就是筷子嗎?起碼你知道自己是否洗過手。
在國外有很多老外認為竹筷子是手指的延長版。其實這是錯誤的,因為手指是人的一部分,它像我們任何部位一樣都很雖弱,經不起高溫的觸碰。當然在靈活性上筷子沒有手指那么靈活。
認為手指就是筷子,事實上是很外國人的說法。因為在他們的飲食文化中是允許用手指接觸食物的,即使他們有刀叉和勺子,吃漢堡、熱狗、三明治等等食物的時候都需要用手指。而在傳統中餐里除非一些特定食物需要用手指接觸,比如吃帶殼的小龍蝦、大閘蟹、還有像饅頭、月餅、粽子這樣的食物。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用筷子接觸食物。
那么像老外說道的“手指不就是筷子嗎?”顯然手指不能吃很多中國菜,比如在中餐里知名度很高的火鍋。用手指是很難食用的,因為太燙的原因,手指會被燙傷。
這里我們不妨思考一下:是餐具決定了食物形態,還是烹飪決定了食物的形態?在中餐里筷子歷史悠久,在影響食物的形態(大?。┓矫嬷陵P重要(在傳統中餐里要求廚師在后廚就要將食物切成適合筷子夾起來的大?。?。當然烹飪方式也決定了食物的形態,比如炒,這是一種快速烹飪的方式,就要求食物要被切成小塊,容易炒熟。
而在西餐里很大程度上是烹飪決定了食物形態,首先是因為刀叉勺的歷史只有900多年。在他們擅長的烹飪方式里(燒煎炸煮烤)更容易烹飪大塊食物,食物不容易燒焦烤糊,而不是他們吃大塊食物是因為食物資源豐富。